收藏本页

欧洲网 > 欧洲新闻 > 英国 >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路透社发表文章应对环境恶化:中国致力于

2013-10-28 15: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

  本刊讯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日前在英国路透社发表署名文章,阐述中国政府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并指出,民间力量的累积,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刘晓明大使说,不久前我回国述职休假来到辽宁时,亲眼目睹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近年来已有数百万亩土地退耕还林,逾万公里荒山围栏封育。而在邻近的吉林省,由于坚持十年禁猎,野兔、狍子以及野猪等野生动物数量均大幅回升。在中国其他地区,也经常能够看到诸如彩鹮、蜂猴、梅花鹿等濒危野生动物重新出现的报道,屡屡给人们带来惊喜。

  文章指出,这些好消息的背后是中国政府的艰苦努力。近年来,中国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措施不断加强。我们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实施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和放归自然,建立包括专门基地、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等在内的拯救繁育体系等,其中成都熊猫养殖基地已举世闻名。中国投入4000多亿元人民币资金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促进了栖息地的恢复、扩大,对23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中国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公约,并与多国签署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国家间协议。

  文章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国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种群已基本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总体上稳中有升。比如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7只发展到目前总数超过1700只;扬子鳄从上世纪80年代约300条发展到1万多条;已在野外灭绝的野马、麋鹿又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等。

  刘晓明大使指出,在中国,除了政府作出的积极努力之外,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民间团体,各界精英及公众人物,爱心企业及新闻媒体、志愿者等,通过发倡议、捐款捐物等,积极参与其中。现在,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任何一则破坏环境、虐待动物的报道都会激起全社会的公愤。“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渐成民意共识。正是这些民间力量的累积,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李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