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反省,永无终点(观点)
阿 库
“想要忘却,流亡就会延长;若要得救,奥秘在于回忆。”
时任德国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在纪念二战胜利40周年集会上的讲话,第一次不容置疑地把5月8日二战欧洲胜利日定义为德国的“解放日”,代表德国人民对纳粹政权作了最彻底的否定。
德国对纳粹德国及其战争罪行的理性认识以及反省的自觉,并非是在二战后马上形成的,而是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和广泛激烈的公共辩论。当时的争论点在于,5月8日二战欧洲胜利日对德国究竟是“失败日”还是“解放日”,并形成了“甩掉历史包袱”和“历史不容忘记”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国对反省二战历史采取了消极甚至对抗的态度,民众中普遍存有“受骗论”历史观,即认为纳粹的罪行应由希特勒及其主要战犯集团负责,全体德国人则是被诱骗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为此,德国民众反对各国舆论对德国“集体过错”的指责。这种消极反省的态度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才发生重大转变。特别是所谓的“68年一代”,作为德国左翼知识分子的中坚,对上一辈在二战期间的行为和战后处理二战历史的消极态度深表不满,这一代际冲突或者说政治“反叛”推动了德国社会正确二战史观的形成,让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战后一代人把加深对二战历史的认识以及承担德国战争罪责作为不可推却的政治责任。
1970年,时任德国联邦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世界为德国的忏悔姿态动容。1985年5月8日,魏茨泽克在纪念二战胜利40周年的集会上的讲话,反映出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之后,德国绝大多数政治家,尤其是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延续了这种对二战历史的深刻认识,而且直至今日,都不时有新的忏悔与反省举动。2013年8月20日,默克尔总理前往纳粹历史上第一座集中营——达豪集中营,成为德国首位造访该座集中营的总理。她在随后发表的简短讲话中强调,对受害者苦难的记忆必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年轻人应当知道德国所造成的苦难。
德国的反省和忏悔体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通过立法严厉禁止纳粹活动,并对各种新纳粹势力的抬头保持高度警醒。经过联邦议院多次激烈讨论,德国取消了纳粹谋杀罪行和集体谋杀罪行的追诉时效限制,对纳粹罪行的追究将无限期继续下去。德国长期以来向被害国和民族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或赔偿,以表明自己的认罪立场。1996年,在时任联邦总统赫尔佐克的提议下,德国政府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正是在德国的倡导下,第六十届联合国大会在2005年11月通过决议草案,将1月27日盟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德国还在各地建立了众多纪念性建筑,表达对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也时刻警醒后人永不忘却德意志民族最黑暗的一面。截至目前,德国16个联邦州共计修建了240余所纪念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馆,约占全世界总数的40%,仅首都柏林就有39处。这些纪念场馆很多都是近些年才建立的,例如,2005年5月10日,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揭幕仪式,德国联邦议院、联邦总理府和勃兰登堡门等近在咫尺,在这样一个黄金地带建立揭露德国过去最不堪与黑暗历史的纪念碑,体现了德国非同寻常的道德勇气和反省自觉,也表明德国对纳粹罪行的反省永无终点。
纳粹罪行给德国人民打上了“集体记忆”的烙印,也对德国在欧洲和国际范围的自我定位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时间以来,德国讳言自己是“欧洲大国”,更毋庸说“世界大国”,而是在德法和解的基础上和法国一起共同推进欧洲一体化事业。由于德国对二战历史的深刻反省和积极赎罪,它不仅赢得了欧洲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信任、认同和尊重,最终实现了国家的重新统一,而且重拾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6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