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德国巴伐利亚州应用能源中心李达
9月底,第七届光伏国际联盟CEO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透析行业现状,寻找行业新机遇和新发展。大家在共同寻找出路的同时,我作为在德国的中国科研人员,在思考德国光伏行业发展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光伏界的元老,近期其市场的投资优势减弱,但是其成熟的科研和行业体系,以及不断自我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总揽全局,美日德依然主导光伏的前沿科技。在今年八月,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公布了最新的世界最高实验室太阳能电池效率表,将现有的太阳能电池分为5个大项26个小项。美国拥有其中9项最高效率电池,我国的邻国日本拥有7项,美日的研究优势领域涵盖了全部5个大项。欧洲的6项中,德国拥有的3项是目前主流的晶硅和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位于德国弗莱堡的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ISE)包揽了所有这三项纪录。美日德之间的研发竞争相当激烈,相比2010年的占有率,德国至少有3项电池纪录被美日超越。中国憾无研发成果入榜。
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光伏科技基础尚不牢固,作为一个重要的能源产业,没有一个涵盖整个产业链的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攻克技术难关,获得技术专利,制定行业国际标准,促使企业国际化,在世界同行中拥有话语权,即使企业倒闭或市场低迷,也能保存科研成果。正如2013年年初,德国光伏巨头SchottSolar倒闭后,转让给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111项晶硅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专利,保存实力,意图东山再起。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也有待完善,虽然已有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项目合作,但鲜有互动。鲜有企业家在科研院所开设固定课程,分享企业经验,从企业的角度,第一时间告诉科研人员,市场需要什么!当前,唯有科研人员和企业的视野一致,才能高效地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这对科研人才和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著名德国光伏设备制造企业CentrothermPhotovoltaics集团的前CTO:PeterVath博士在斯图加特大学光伏所开设有《企业中的光伏》这一课程,针对高年级和研究所中的博士研究生。近五年来,丛然日理万机,也从未中断授课。他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从中选拔人才为己所用,互惠互利。
放眼德国光伏行业体系,即使德国光伏组件的度电补贴下降,市场低迷,德国的Q-Cells、SchottSolar和CentrothermPhotovoltaics集团等相关产业巨头相继倒闭或重组,德国光伏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依然逐年增加。就以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为例,其在2012年所获得的欧盟、联邦和州政府、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等财政支持就达到六千六百三十万欧元!在德国,具有类似财政结构,各具研究特色,相对较小的光伏研究院所,还有近10家,每年各有百万欧元以上的财政支持。此外,拥有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学会,在诸多相关理论研究上的贡献更是德国光伏产业的坚实后盾。德国光伏产业的经脉由此可见一斑,即研究院所、企业和政府之间互补互助的“铁三角”。“铁三角”保证了德国光伏产业的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备,政策制定和优化,行业抗风险能力的稳固和提高等多方面的需求。将光伏每月固定调整补贴改成浮动调整补贴的模式,正是德国市场机制良好的应变能力的验证。
在政策执行力方面,相对国内一些首先“吃螃蟹”的私人光伏组件用户并网时屡屡碰壁的现状,德国的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体现了高效性。对于30千瓦以下光伏组件用户,最快一周之内可以完成屋顶光伏设备的申报,安装和并网发电的整个流程。并且,电网公司、设备供应商或在线光伏爱好者协会等都能提供流程清单和咨询服务。
在此次成都会议期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设立了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的年研发经费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准入门槛。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具有怎样的影响?个人而言,我更期待鼓励“铁三角”发展的政策出台,鼓励有世界级自主知识产权的小而精的企业在业内树立影响力,然后再强强联合,做到大而全的稳健的光伏企业。在市场引导下,假以时日,逐渐成就强大的光伏制造业体系,同时与其他电子设备等相关行业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