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宇
美国犹他州一年一度举办的圣丹斯(Sundance)独立制片电影节上,罗伯特斯通(RobertStone)出品的潘朵拉的承诺(Pandora'sPromise)获得了最广泛的的争论和非议,因为这部纪录片几乎用不可能再颠覆的拍摄手法,记录了几位最激进最知名的环保主义专家,是如何的从极端的激进反对,冒着生涯与名誉的风险,站出来重新为核电发展背书。
潘朵拉打开了魔盒,却承诺一切都未改变。
自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后,民众对核电站安全的恐惧继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后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对于这项人类到底能否完全掌握和控制的技术,很多国家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但相当一部分国家迅速反应并宣布弃核或者暂缓核电发展,比如德国和中国。核电工业因此也在全球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几乎已经是濒死的行业。”
在2011年,几乎所有的环保主义者都认定:核电是一项危险的行业,它会导致更多的疾病和死亡,意味着更糟糕的环境破坏和伤害。
当时,核电发电量占美国全部发电量的近五分之一,占德国全部发电量的近四分之一,而在中国,仅占不到2%。
可是在福岛事件两年后,人们却突然发现,弃核并不像预想的那样可以确保环境更安全更美好,至少在目前的阶段不是。在德国,政治家们宣布2022年核电发电将为零,且不会对供电安全造成影响且会让CO2降到更低的水准。
为此这些政客们制定的解决方案是:用可再生能源去代替核电。德国人甚至力争以此而衍生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构成的能源转型计划成为克制全球化变暖的楷模。事实上德国人并没有撒谎,南方的巴伐利亚州一个州安装的太阳能板,就比整个美国或者中国安装的数量还要多。而到了2013年8月,最高纪录的约2300万千瓦的太阳能发电出力以足够供应一半德国。
但令人吃惊的是,虽然可再生能源比例越大越大,核电越来越势微,但是整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没有下降!而两年过去,来自医学界的消息是福岛事件迄今只造成数人死亡,与此对应的确实在美国每年因为煤电厂排放的废气而死亡的人数却高达14,000人。
按照影片“潘朵拉的承诺”里面的说法,核电厂其实正在拯救约180万人的性命,免得他们因为火力发电的空气污染而毙命。
尽管其数据缺乏验证,但由此而引发的对核电作用的再度讨论和审视却是必须的。
潘朵拉关上了魔盒,然后说一切会变得更好
其实无需更多的研究,就可知道核电或者说安全的核电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是最巨大的:且不说生产光伏面板和运输大型风机过程中所需要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单看大量的新能源电厂接入电力系统后,因为其不断变幻的发电出力需要传统电厂跟着也做适应性的调整,此过程排放出的不必要的多余二氧化碳已经不可计数。
更何况直接取消核电厂之后,他们的所承担的用电负荷里最基础的部分必须有电厂来填补。因而使得2013年德国反而上马了很多火电厂项目,而由此产生的更多二氧化碳排放就更不让人意外了。
因此那些曾经壮士断腕的环保专家们忽然转过头来看待这些切肤之痛:也许放弃核电,真的是一次南辕北辙的征途。其实以科学的观点来看,并非是这些专家们朝三暮四首鼠两端,而真的是潘朵拉的魔盒里,藏着的远不仅仅是希望。
核电相比于其他能源,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稳定、零排放、造价低。因此最早的年代里,能源工作者们也把核电算作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一种。但是核电对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是: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爆出事故。
虽然科学家们总是说核电是安全的,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保护条例来降低事故发生率。但是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件的发生给人们的心理承受力的撞击实在是太大了:这个世界真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天灾人祸,核电出事故后带给人类生活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如果继续追问,核电危害大,到底把我们怎样了呢?说到一个灾祸的危害,可分解为对人、动植物、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可对这些复杂方面的影响,一是缺乏足够量化的工具和观测期,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理清这里面的相互转化和轻重缓急。
比如切尔诺贝利电站事故后,时至今日德国依然在抱怨野猪和鳄鱼等野生动物的健康受到巨大影响,但另颇感意外的是,切尔诺贝利附近周边地区却因为人类的退出,反倒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几乎成为一个欧洲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而核电站泄漏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目前最引人注意的是日本福岛核电厂数千员工的患甲状腺癌几率大增。可如果抛弃掉舆论哗聚的恐惧性猜测,纯科学的去定义核污染和患癌几率直接的相关性,科学家们不得不左右为难:因为核辐射和癌症这两个事物,都是人类尚未完全研究透彻的事物。因此在这一基础上的任何主观判断,实际都是牵强附会。
但有一点却几乎是肯定的:就是关掉核电之后也许真的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危害,但由此而产生的能源替代过程所衍生的二氧化碳及环境破坏却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新能源无论从任何角度打量,与核电都无法等同视之,所以在取代核电的过程中,不得不增加火电对环境的破坏这一推算几乎难以避免。
也许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甚至难以想象,但影片制作者要传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这不是手心手背谁疼谁爱的问题,而是人类一次艰难的选择:打开一个未知的领域也许足够糟糕,但我们总还是存有希望去改善。可如果贸然离去,也许面临的是更黑暗的探索。
任何一种结局其实都足够难于承受。
要敢于决策,但不要轻易做决定
尽管政治家们做了各种努力来沟通善意,但人们在看待他们颠三倒四的政策往复时不由得想问:国家的领导者到底是不懂如何决策,还是只顾着维护少数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正如昔日反对核电的环保主义者今日会转向重新拥抱核电,也许现在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人们,将来也会讲风能影响了大气空气动力,太阳能阻碍了日光照射土壤。不需要用最粗浅的道德去衡量,就可知无论是多么英明神武的领导者,在面对这些充满了太多未知因素的大项目时,是多么的束手无策。
他们只能与时俱进,左右互搏。我们也必须给予充分的理解,人类还是太渺小。
所以一个国家要进行任何重要的决策还是应该坚持这四个字:慎重,简单。以德国为例,如果说当初疾风劲火的猛推新能源补贴和发展规划还属于时势所迫,是不得已的代价。那么这两年德国能源转型上最大的失误也许就是:太复杂。在能源转型的框架下,包含了太多的概念:弃核弃煤,热电联动,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储能系统。
这里面实在是有太多的人和事物借助能源转型来背书,而之中又有太多的方针和政策根本就是互相矛盾的。
因此如果政府能够静下心来,应该对自己的各种政策做些梳理:2022年核电归零,2020年电动汽车百万辆,海上发电1千万千瓦,这些目标坚持的意义在哪里?与其动不动像喊口号一样的树立一些数字标杆,不如用心去同步能源发展所必要的几个流程:电网建设,储能研究,新能源投资体系等等。
这就是决策和决定的区别:政府的成就也许不应该体现在黑白之间,向左还是向右走,而是建立起一个适合人们从各种角度研究并促进决定的决策体系,给各种观点和发展方向都留有余地,不急于高歌猛进,更不急于矫枉过正。
潘朵拉为什么会贸然打开魔盒放出魔鬼?因为众神都送她礼物,只有雅典娜拒绝给她智慧。
而智慧,真的需要耐心去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