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欧洲新闻 > 德国 >

能源转型:重启还是停下——德国能源转型计划面临困局

2013-08-28 11: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

廖宇

  2013年7月23日,整个德国当日光伏发电创纪录的达到2350万千万(23.5GW),已经接近德国电网负荷的一半。这一近乎里程碑的标志却并未给任何新能源的从业者带来欢愉与轻松:电网公司忙着与波兰捷克等邻国出售多余的电力解决传输线过载,火电厂们忙着关掉发电机以保障光伏发电全部并网,而政府的电网检察署与环境部还在做着艰难的计算——对于他们而言,每多发一度新能源电力,就意味着政府将多付更多的补贴。

  这一现象着实不是一件好事。德国环境部长阿尔特迈尔最近不断关注政府的新能源补贴账户,可随着天气越来越好晴天增多,他的心境却越变越差:新能源补贴池2013年4月好不容易降到了仅亏欠3.85亿欧元,可是到了6月底,一下子又暴跌至近9亿欧元。

  如此大额的费用攀升,皆因夏日日益增多的新能源发电:10年前制定的固定新能源补贴制度的恶果开始凸显。而要明白这里面的缘由,少不得我们仔细从技术和政治层面的双重分析。

  *德国新能源发电上网方式

  根据2012年修改的德国新能源法(EEG2012)规定,新能源电厂(运营商)可以采用两种完全不同的市场模型接入电网并进行费用结算,但无论哪种模型,从物理角度出发该电厂的风能或光能等发出的电量都是直接并且必须接入电网的。

  这两种市场模型是:Direktvermarktung直接竞价上网和Indirektvermarktung间接竞价上网。

  间接竞价上网是至今为止采用最普遍的上网方式,新能源电厂(运营商)直接把电输送给配电网,配电网再转至输电网,再通过输电网转送至德国其他输电网公司。任何一个工业企业、售电公司和电力交易商都可通过位于莱比锡的EEX电力交易平台,去购买这些被传送到输电网的新能源电力,而最终的费用结算也会在输配电网公司与新能源电厂(运营商)之间定期完成。在这种模式下,能源电厂(运营商)的发电收入受到整个新能源法和补贴政策的保护,由输电网公司对外完成市场交易,再对内执行市场价格结算,发送固定的新能源补贴。

  因此这一部分上网的预测与实际发电量对输电网公司非常重要,因为这决定了第二天各大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换量大概有多大,对潮流分布、备用容量和频率控制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在这种模式下,如果遇到网络不稳定状况需要弃风,新能源电厂(运营商)按照计划的发电收入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依然可以坐收每兆瓦时高达90欧元的新能源补贴收入。

  间接竞价上网的优点在于固定补贴方便计算,由电网公司包购包销包传输一条龙服务,但缺点在于电网公司搜集好新能源盈余电力打包上网竞价销售时,卖个好价钱则从来都不是交易员们要考虑的问题。

  无论如何直接竞价上网并没有能扭转补贴池入不敷出的窘境,因为无论何种方式上网,新能源发电越多,政府付出的补贴都必将增多,区别只是何时支付及如何结算而已。但技术上却意义非凡,新能源电厂由此更加积极关注电网运营态势,注重网络安全并参与调峰备用。

  据德国弗朗霍夫研究所等完成的最新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德国将近一半的新能源发电已经通过直接竞价方式在欧洲电力市场EEX中交易。新能源法市场交易奖励金机制设立一年半以来效果显著,德国环境部长PeterAltmaier也表示对这阶段成果非常满意。

  尽管如此,新能源补贴池的巨额债务依然如芒刺在背:三年来新能源附加费已经翻了两倍高达5.277欧分/每度电(约合5元人民币/度),而民间对于政府即将再度提高居民用电新能源附加费的议论越来越激烈。也许2014年会真的再度上涨到7欧分/每度电,但是环境部长先生却表示:这绝不可能。

  *智能电网2.0

  7月政府强行推出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敦促德国四大输电网公司共同推出灵活投切负荷调峰平台,这是智能电网进阶到2.0版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智能电网的重要标志负荷跟随发电出力得以实现。

  此平台的推出是基于2012年底最新调整的能源经济法相关条款规定。根据规定,四大输电网公司将会每月提出总量为1500MW的调峰容量的招标公告。灵活投切的负荷将分为立即投切和迅速投切两种,立即投切负荷需要在1秒钟之内通过自动调频控制完成,迅速投切负荷需要在15分钟之内通过输电网公司调控完成。提供投切的负荷按照每MW每月收取2500Euro固定费用,然后根据实际被征召切断的负荷实现价格浮动,在40到400欧元每MWh之间。允许的竞价容量从最小50MW到最大200MW。提供容量的方式将会分为三种,每日征召或每周乃至每14天征召。

  这个平台主要针对直接介入高压电网的大型用电单位,为大型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盈利方式,相当于提供可一个移动的小型调峰电厂——这也就是德国能源工业界主推的“虚拟电厂”计划里的重要一环。

  其实这一自由投切工业负荷的举措即使算不上画蛇添足,但至少会非常容易让电网公司们挂羊头卖狗肉----作为全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坚强、最智能的德国骨干电网,备用电源之充足、电网拓扑结构之强悍岂会容许电网调度人员脆弱到必须要甩掉大型工业负荷来保证电网安全的地步。

  但是从战略意义上来讲,也不能说德国政治家们不是用心良苦:此项措施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又往前推进了不止一小步。我们知道,智能电网除了要求在技术上实现设备自动化,更重要的标志就是对电网调度方式的颠覆:传统的电网一般是根据系统发电出力来调控负荷,决定每日的运行调度方式。但智能电网却从保持发电电源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要求负荷跟随发电的出力来智能调节,以期望更节省发电费用及二氧化碳排放。

  *Stop,重新出发

  尽管政治家们做了各种努力来沟通善意,但每年高达200亿欧元的能源转型费用只能让普通消费者对能源转型充满怀疑。这也许又是一场洗钱游戏,那许许多多早年被大公司、银行基金裹挟着进入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商们如今早已赚的盆满钵满,而各大电网公司因为保有天然的技术上的高傲,只是冷眼相看舞台上的各种表演,心里却打着另外的算盘。

  一个国家要进行如此的大项目还是应该坚持这四个字:慎重,简单。

  如果说当初疾风劲火的猛推新能源补贴和发展规划还属于时势所迫,是不得已的代价。那么这两年德国能源转型上最大的失误也许就是:太复杂。在能源转型的框架下,包含了太多的概念:绿色电力,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储能系统。

  其实法律上真正做出规定的只有两条:退出核能和降低CO2。从来没有人规定过一定要安装光伏支架,也没人会认为有那么一度新能源的电没有并网收益就是多么的大逆不道——实在是有太多的人和事物借助能源转型来背书,而这里面有很多方针和政策根本就是互相矛盾的。

  不得不说,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德国的能源转型宏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彻底地把电这个看不见的东西,从传统的工业原料消耗品变成了一种金融商品或者是金融工具,有效地去调节全社会对一次能源的需求。

  但这样的一种转型,即使沉稳如德国,也还是走得太快了些。因此如期而至的政治选举,亦不失为一次契机,可以让社会各界再从容打量一下整个项目计划,获得更充实的准备空间。

  所以Stop,重新出发!德国能源转型应该不会再质疑中停下,而一定会重启后焕发新声。只是不知道对于那些还没有开启这项宏伟蓝图的国家们,看这一幕幕潮起潮落,是该欢喜,还是该庆幸。

  附:

  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由在德国工作和学习的电力及新能源行业的高端专家和学者创立组成,目前共有170名会员,分布在德国四大电网公司、西门子等大公司、大学及科研机构、风能及光伏企业、与新能源相关的法律税务及金融投资公司等各相关行业。协会致力于德国能源转型与智能电网大发展背景下的中德两国电力与能源科技交流,构建高级人才智库,力争为中国政府部门及各类型企业提供最切实深入的专业和信息咨询服务。有兴趣加入协会的可以邮件联系:110@xinnengyua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