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欧洲新闻 >

俄罗斯展现大国战略雄心

2014-05-26 08:13 来源:人民日报
   “俄罗斯唯一的选择是选择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俄罗斯展现大国战略雄心
 

 
    (冯玉军)俄罗斯幅员辽阔,其文明既深受东西方影响,又极富自身特色。从最初居于第聂伯河畔并接受东正教的基辅罗斯,到莫斯科公国,古代罗斯基本上是一个东欧小国。自16世纪中期开始,俄罗斯迅速成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20世纪,苏联更是在极短时间内成为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
 
  大国梦是俄罗斯国家发展和民族精神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它带给俄罗斯的,不仅是光荣与梦想,也有苦难与哀伤。对大国崛起的无限渴望,大国地位衰落带来的落寞彷徨,再度崛起的执着与探索,深刻影响并塑造着俄罗斯
 
  俄罗斯享有大国地位数百年之久,已习惯了作为领导者的角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艰难转型
 
  俄罗斯的大国梦由来已久。1533 年,东北罗斯完成统一,伊凡三世建立起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莫斯科大公国”,当时面积只有280万平方公里。在之后不到40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领土不断扩展,到1914年已形成一个横跨欧亚、面积达228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
 
  在此期间,彼得大帝为摆脱国家的落后局面并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假扮平民到西欧学习造船、冶铁等先进工艺并回国创建俄罗斯海军;叶卡捷林娜二世为南下黑海,继续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征战。为了摆脱俄罗斯的蒙昧状态,她还和卢梭、孟德斯鸠等法国启蒙运动人士书信往来;拿破仑战争之后,俄罗斯跃升为欧洲霸主,以解放者的姿态主导了欧洲体系的塑造并到处镇压欧洲革命,成为“欧洲宪兵”;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后,俄罗斯一面推进国内的农奴制和行政、司法改革,一面加紧向远东—太平洋地区扩张并攫取了大片领土。
 
  十月革命后,苏联曾一度受到国外武装干涉并被迫割地赔款,但以高强度动员为核心的斯大林模式又让苏联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粗放工业化”,并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后,苏联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影响迅速扩展,并在冷战时期和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可以说,自沙皇俄国至苏联,俄罗斯享有大国地位、充当欧洲和世界历史的主角已经数百年之久,俄罗斯人自然已习惯了作为领导者的角色,习惯了起大国作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了艰难的社会转型,国家分裂、政治失范、经济衰败、国际影响大幅下滑,甚至有沦为二流国家的危险。大国自豪感不再,引发失落和不平衡心态。普京执政后,以振兴大国地位为目标,制订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强国富民为使命,以民族精神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俄罗斯复兴战略。
 
  支撑俄罗斯大国梦的因素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后者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的自我认同和国际诉求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横跨11个时区。它几乎拥有各种自然资源,经济部门齐全,科技潜力巨大,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众多国际机制的重要成员,这为其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条件。但较之上述因素,精神层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的自我认同与国际诉求,给了俄罗斯更多追求大国梦的动力。
 
  列强角逐的胜负体验更让俄罗斯认识到“强大国家”对国家安全和民族自尊的重要性。加之俄罗斯文化中不仅长期存在着“是西方还是本土”的认同困惑,而且还蕴藏着“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固有冲动,因此追求大国地位、避免受制于人,始终是俄罗斯谋求国家发展和处理对外事务的重要出发点。
 
  在俄罗斯的大国梦中,救世主义的“弥赛亚思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88年罗斯受礼后,东正教成为俄罗斯国教。东正教来源于基督教,而基督教中的“十字军精神”奠定了俄罗斯救世思想的基础。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俄罗斯东正教会认为莫斯科是继罗马、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宣扬俄国是东正教世界的领袖,担负着拯救世界的特殊使命。俄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曾表示,“俄罗斯是一个神选的特殊国家,它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注定负有某种伟大的使命”,充分体现了俄罗斯的“大国自负”。俄国摆脱蒙古金帐汗国统治、击败拿破仑入侵、战胜德国法西斯等重大历史事件进一步强化了其“俄罗斯人是上帝唯一选民”的信念,成为俄大国意识的一个心理基因。
 
  全球议事日程的“制定者”,世界经济的“得利者”,原苏联国家关系中的“主导者”,是今日俄罗斯的国际定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体系进入深刻调整的新阶段,世界需要新的发展哲学、美国的影响正在下降、西方对全球化的主导、多中心国际秩序进一步增强”等观念一度成为俄罗斯国际战略观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俄罗斯对自身的国际定位是:在国际政治中,不仅要成为“全球议事日程”的“参与者”,更要成为“制定者”;在世界经济中,不再做“被剥削者”,而要做“得利者”;在对原苏联国家关系中,不再做“供养者”,而要充当“主导者”。在2013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总统强调,“俄罗斯确有成为领导者的雄心。”
 
  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俄罗斯对国际战略环境和自身处境的看法发生了重要变化。3月18日,普京在接受克里米亚“入俄”的讲话中,火山喷发般地道出了俄罗斯人长期积累的愤懑与不满:“1991年,大国已不复存在,当时俄罗斯感到自己不是被偷光了,而是被抢光了。”普京以北约东扩和美国加紧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为例,指出尽管“俄真心希望与西方对话,希望相互关系是平等、开放且诚实的。但没看到西方为此所做的任何努力。相反!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欺骗,别人在我们背后替我们做决定,留给我们的都是既成事实。”他指责西方使俄罗斯“生活在层层限制之下”,表示 “无法容忍这种令人发指的历史的不公正”,要求西方“必须承认俄是国际事务中自主且积极的参与者。”
 
  俄罗斯实现大国复兴的道路并不平坦,在经济、社会、安全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
 
  经济上,俄罗斯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60%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资源工业和重工业,仅油气行业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引发的国际天然气市场变化,俄能源行业可能遭遇更大挑战。油气出口收入减少直接冲击俄经济发展。在投资环境未见明显改善情况下,大量资金加速外流。2013年俄资金外流627亿美元,今年仅前3月就接近500亿美元,有专家预计全年资金外流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这将使俄经济严重“失血”。普京在2012年重回克里姆林宫时曾提出2020年俄罗斯经济进入世界前五强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未来几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应达到6%—7%。而2013年俄经济增长只有1.3%,今年的增长预期只有0.5%—1.1%。
 
  社会领域,俄正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人口形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口长期处于负增长,人口总数从1992年的1.48亿降至2013年的1.43亿。尽管2013年实现了苏联解体后的首次自然正增长,人口增长近2.3万,但并不能改变俄罗斯人口减少的长期趋势。与人口减少相伴的是人口结构问题。苏联解体后,已有400多万俄罗斯人移民出国,大都是知识和商业精英。二是族际关系紧张。俄罗斯拥有170多个民族,民族关系复杂。俄罗斯拥有2000多万穆斯林居民。如何处理好与穆斯林居民的关系,避免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从北高加索向伏尔加河沿岸、乌拉尔等地区蔓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在军事安全领域,尽管俄罗斯仍是第二大军事强国,但随着美国在核武器现代化、全球即时打击系统、反导防御、网络战等一系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俄罗斯地位也受到挑战。尽管俄罗斯2010年—2020年军备更新计划将投入7000多亿美元实现军事装备的更新,但其重点依然是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在对外关系领域,普京近年来一直推行的是务实、平衡、多元化的外交,力求广泛参与国际安全、经济和政治事务并谋求主导权,以成为多极世界中的独立一极。然而,在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全面恶化。尽管俄罗斯以强硬的方式再次展现了自己的“硬实力”并夺取了克里米亚,但其国际形象被西方“妖魔化”。俄罗斯被踢出“八国集团”,俄罗斯—北约理事会停止运作,俄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谈判无限期冻结,俄多年来融入西方轨道的努力付诸东流。
 
  21世纪,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将是全方位的综合国力竞争,决定一个国家发展前景及其国际地位的将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制度活力以及全体国民才智的充分发挥。俄罗斯能否在这场竞争中胜出还需要拭目以待。历史显示,俄罗斯是一个愈挫愈勇的国家,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它仍将在实现大国梦的道路上顽强前行。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6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