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教育 >

大学宿舍按志趣分,有必要吗

2015-09-29 08:47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学宿舍按志趣分,有必要吗(微议录)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一所学院为新生“量身定制”宿舍,根据入学前的问卷调查、综合测评,让学习规划、生活习惯相似的学生住在一起。同等条件人数多了,还参考星座。看上去“很人性化”的安排,却引来争议。有人认为,这些指标未必能反映学生的秉性和志向。更何况,若宿舍同伴缺少多样性,也不见得有利于学生成长。
 
  比之随机分配,如此设计能不能让宿舍这个“小集体”更和谐?大学应该给学生更悉心的安排,还是更多自主性?现摘编微友们的几篇来稿,与大家共思之。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学习相处比分配重要
 
  刚入大学时,宿舍是随机分配的。有位室友与我作息习惯大不相同,我一般在熄灯时准时入睡,她却喜欢看书至深夜。性格上也大异其趣,我相对内向,她比较外向。但或许是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相似,又或许是正好互补,我俩极为投缘。毕业以后,还会一起旅行,一起谋划未来。而另一室友虽与我是老乡,作息规律相似,但两人都属于慢热性格,平时交流很少,始终走得不近。
 
  这样的经历,相信不少人都有体会。君子和而不同,个性相似的人未必投缘,同在一个屋檐下,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大家怎么相处。只要互相尊重,个性差异不是问题,反而可能因为彼此吸引而增强凝聚力。
 
  尽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但学校没必要太看重宿舍的初始分配。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宿舍、大学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小社会”,互相学习、互相沟通,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有这种经历,或许更加有益。
 
  ——@_Ariel 
 
  
 
  应有后续调整自由度
 
  不可否认,南京理工大学这所学院的初衷是好的。学校分宿舍时按学生志趣、星座等“量身定做”,至少没什么坏处,只要学校不把这样的分配方式当成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事实上,除了“第一次分配”,后续的“动态调整”也相当重要。大学时代,我们宿舍共有6个人。起初,我们并不在同一个宿舍,是经过多次调整才聚在一起的。我原先住在对面宿舍,但这边有位特别会拉小提琴的同学,我便经常来“串门”学琴。刚好他们宿舍另外一位同学相对喜欢安静的环境,便主动提出来和我调换宿舍。我当然是求之不得。之后一两年,又有几个同学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于是都调换进来。大家有共同话题,相处得非常愉快。
 
  应该说,学生的秉性、爱好和志向的确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无疑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即便根据志趣来分,也要允许学生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换宿舍,这才是真正的“量身定做”。
 
  ——@王皋子 
 
  
 
  重点还在心灵与素养
 
  不管是“量身定制”,还是随机分配,偶尔的摩擦冲突,不可避免。前几天,大学室友驱车数百里来找我。而当年,我们两个刚认识不久就发生了争吵。有一天晚上,我刚要睡觉,他却要找东西。好一会儿,东西没找到,灯也没关。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情急之下愤怒地爬起来拉灭了灯,并和他发生了一些口角。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形同路人。
 
  学期末的一个晚上,我不小心感染了流感,发起了高烧,十分难受。室友们都睡着了,只有他还就着枕边的小台灯在看《红楼梦》。听到我的呻吟声,他赶紧把我送到校医院。第二天,我郑重地向他表示感谢,并对之前的不理智行为道歉,他也连说自己做得不对。
 
  其实,每个人只有看见别人的心灵,才能更好地洞见自我、完善自己。与其纠结于如何分配宿舍,不如多关心学生的心灵和素养。培养“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可能比怎么分宿舍,更为重要。
 
  ——@何冠军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2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