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30年
——教师节设立以来教师政策的重要变革
本报记者 董洪亮 赵婀娜
每逢教师节,曾经是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心存感动与崇敬。今年,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回顾30年来我国教师政策与制度的突破,喜看教师队伍建设的巨大成就,我们真切感受到“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正在变为现实……
从设立教师资格制度到推进教师职称改革,从教师培训制度的完善到教师标准化体系的搭建,教师队伍建设日益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30年来,一项项政策、制度的进步与完善,促进了一流教师队伍建设,助推着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理念先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国家意志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我们这样庞大的教师队伍。30年来,我国1600多万名教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支撑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支撑着全民族的教育强国梦。而这,离不开国家将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根本上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
已经从教五十余载的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姜伯驹说,“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教育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教师都将是最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的职业。”
是的,千千万万教师是中国教育的脊梁,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把1600多万名教师打造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生力军,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呼唤。
30年来,将教师队伍建设上升到国家高度,其关键举措步履铿锵——
1985年,我国设立“教师节”。这一时间比1994年国际社会设立国际教师节提前了9年。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1993年,教师法颁布,第一次全面地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待遇、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法律规定。此后,《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相继出台,从法律上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和地位。1996年9月召开的第5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跨世纪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要求优先发展师范教育。
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其中,将“教师”设为独立一章,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2009年1月1日,我国又在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
2012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会前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召开的第一个全口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颁布了第一个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年11月,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分别出台了6个配套文件,着力解决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存在的瓶颈问题和突出矛盾。这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项项重要政策、制度的出台,体现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工作和教师队伍的特别关爱。一份份文件背后,体制机制障碍正在扫清,教师队伍建设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立德树人
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30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提升教师队伍“正能量”。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师德建设政策体系的全覆盖,从而让师德建设不仅成为一种道德的呼唤,更成为一种制度层面的约束。
30年来,我国曾先后4次颁布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等规范要求。
1997年、2005年,国家教育部门分别印发《关于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3年和2014年的两年间,《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出台,关于师德档案、考核、监督、奖惩等制度不断完善,师德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越来越多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深刻内涵。湖北省宜都市第二中学女教师周玉兰在路遇劫匪生命受到威胁之际,大声喊出“什么都给你,留下孩子们的高考准考证就行!”四川省安县桑枣镇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用行动告诉我们,“作为老师,保护学生的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用行动阐释“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换回更多人的生命,这何尝不是一次人生的凤凰涅槃!”
在这些普通而又伟大的教师身上,彰显了中国教师的美好形象,展现了新时期丰富的师德内涵。新时期教师群体的良好风貌,正是促进中国教育发展前行的“正能量”。
加强管理
构建中国特色教师队伍标准体系
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教师队伍管理需要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需要向科学化、法制化和标准化迈进。
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离不开一整套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应该明确各层次、各阶段的教师应该达到的条件、具备的素质,并基于此建立一整套从准入、考核,到评价、培训,晋升、退出的完整的教师职业生涯流程。这是国际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更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一个伟大的构想达成共识并逐步付诸实践,到2020年,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
2012年,教育部系统设计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由84个标准和规范组成,包括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培训、管理服务和保障监督等多个方面。令人欣喜的是,一系列填补历史空白的教师标准同时出台:颁布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等,一个完整、系统的中国教师队伍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教师专业标准,明确了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对教师的基本素养进行了专业的规范,将有力保证我国教师的专业地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这样评价。
与此同时,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培训制度、职称改革也在同步推进。《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2001年公布,这是新中国首次明确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证方能被聘任为教师。此后,我国先后在浙江、湖北等6个省份实施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在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培训制度旨在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的战略措施”。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此后,全国进行了师范教育结构调整,实现了从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向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变。
2010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启动,重点培训农村教师,已经培训教师493万人次,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同时,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和普通高校教师的培训也陆续开展。
30年来,职称改革的步伐未曾停歇: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中学、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首次将中小学教师纳入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管理。2009年,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三个地区先行先试。2011年,国务院第170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全国30个省份的109个地级市开展改革试点,截至2013年,试点地级市首次评出806名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的教师。
从资格准入、到定期注册,再到终生培训、职称晋升,我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正在提升,一个与教育大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教师体系正在形成!
攻坚克难
用制度破解教师队伍建设的棘手难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待遇不高,让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吸引力不强——这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如何体现教师为本?如何让教师生活工作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教师的工资待遇,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对保障教师工资水平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历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都对教师作了统筹考虑。1985年明确中小学教师加发教龄津贴,并将工资标准提高10%;1993年设立课时津贴;2006年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30年来,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增长了43倍,总体实现了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
为了破解农村师资短缺的“老大难”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紧紧抓住培养、培训、补充、交流等环节,打出系列组合拳。其中,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效果显著,2007—2013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共招收7.2万名免费师范生;迄今,全国已有22个省份开展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每年约有3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同时,国家还通过实施特岗计划,补充大批农村教师,部署教师交流轮岗,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实施“国培计划”,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综合素质。2004年,国家还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吸引了8881名优秀应届本科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任教。
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最朴素,也最动人。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说,得益于国家政策,贵州实现了多年来北师大毕业生回省就业的零突破。“我们农村教师的住房保障终于和城里教师一样了!”乡村教师们说,“贷款买房,这回不再为月供发愁了。”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说,当“农村学校教师”成为非常吸引人的岗位时,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就真的实现了。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师强则民族强。30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下,在一项项政策和制度的推动下,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得以提升,精神面貌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极大改变。
30年,理念更新,制度推进;30年,人民教师,为中国梦助力。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