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本报驻美国记者 陈丽丹)5月是美国大学的毕业季。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今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将是“史上负债最多的一届学生”。他们平均需要偿还3.3万美元的助学贷款,而在10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1万美元。
该报道称,今年70%以上的美国大学生是背着贷款毕业的,而1994年的比例还不到一半。过去20年,大学生毕业时的债务水平逐年上升,申请贷款学生的比例增加了24%。
学费高得让父母喘不过气来,不背债务上学几乎不可能
预计,2015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负债水平会比今年更高。正在乔治城大学就读三年级的克里斯托弗·温很幸运,依靠政府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勤工俭学,特别是父母的支持,他是少数无需举债读大学的学生。
温告诉本报记者,尽管自己眼下没负债,本科阶段的学费还是高得让父母喘不过气来。温打算大学毕业后到医学院深造,到时他不背债务上学几乎不可能。
温向记者出示的美国医学院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近九成的医学院学生背着债务毕业,其中六成负债水平超过15万美元。
现在正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读博士的艾伦·关也许更能反映美国多数学生的状况。读本科时虽然有奖学金和父母的支持,但由于不足以支付全部费用,他还是申请了助学贷款。
物价跑不过学费增长,而政府助学援助连物价也跑不过
根据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数据,到2012年,学生的债务规模已突破1.1万亿美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这一数字比2010年美国人所欠的信用卡债务还高。
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表示,近年来,由于就业市场不景气,上大学成了不少人逃避就业的选择,更多人涌入大学校园。与此同时,为了缓冲政府削减开支带来的影响,大学的学费不断提高。
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相比10年前,2011—2012学年美国公立大学学费、住宿和膳食费用上涨了40%,远快于美国家庭收入的增速。据彭博社报道,2000年以来,大学开支上涨幅度远远高于美国的食品、医疗等物价上升速度,截至2012年,大学开支在过去35年的上涨幅度达1120%,比同期物价的上涨速度快4倍。
在美国,当大学生需要财政支持时,可以申请政府援助。政府会根据家庭收入、学生名下资产等情况,计算出家庭的预期支付能力。温说,只有当学费超过家庭预期支付能力时,政府才会提供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机会。与温同在乔治城大学读书的亨利·派洛特向记者解释,政府助学金只是一种最低保障,主要受益人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
美国助学贷款方面的专家马克·坎特罗维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十几年,联邦及州政府对学生个人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一直在减弱。据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近日发布的报告,尽管美国大部分公立学校今年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但用于公立大学的政府拨款依然比经济危机开始时要少。2013财政年度,美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预算中额外削减了11亿美元。同时作为联邦助学金基础的联邦佩尔助学金,从2014财政年度开始将削减接受资助的学生名额。
坎特罗维茨表示,物价跑不过学费增长的速度,而政府援助连物价也跑不过。美国的家庭收入没有增加导致承担学费的能力减弱。为了能够完成大学学业,摆在学生面前的选项只有两个:要么转入学费较低的大学,比如从私立大学转至公立大学,由四年制转为两年制;要么就申请更多贷款。
与其说学生债务拖累经济,不如说是经济下滑导致债务增加
前白宫顾问、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5月21日表示,庞大的学债正在拖累房市和整个经济的复苏,不断攀升的学生债务规模拖累了首次购房者的能力,而房地产市场一直被看作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引擎。萨默斯认为,大学生债务已经从教育财政问题上升到影响宏观经济的层面。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担心学费会让部分家庭上不起大学,“现在美国正在出现教育危机。这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影响我们的经济表现。”
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导致了美国过去几年来的高失业率,目前经济正在好转,但复苏的脚步依然不够快。如果背负了债务的毕业生们没有工作,那么他们连一分钱也还不起。学债过高会让大学生步入社会后推迟各项与人生息息相关的重大活动,如购车、买房、结婚、生子及养老储蓄。“在偿还学贷上多花1美元就意味着在其他重要项目上少花1美元。”坎特罗维茨说。目前每年用于偿还学贷的资金仅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4%,坎特罗维茨认为,与其说是学债拖累经济,不如说是整体经济下滑导致债务增加。
经济学家和业内人士还无法确定学生债务是否拖累经济,但可以肯定的是,上大学确实是一笔有价值的投资。大学教育可以帮助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收入,从而使经济获益。5月初,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国会出席听证时就表示,大学贷款是帮助美国人上大学,获取技能和提高收入的重要手段。
尽管目前就业市场依然不乐观,学费高昂,但大学教育价值依然是人们的共识。“上大学是我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投资。大学不仅要帮你找工作,更重要的,是给你时间思考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价值观,教你如何为别人服务。”温告诉记者。
(本报华盛顿5月2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6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