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教育 >

“为梦予爱”——记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支教志愿者

2013-09-02 15: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

    “老师,不要走”“老师,可以跟你走吗”“老师,你们还会回来吗?”难舍难分,这一幕发生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暑假志愿支教者面前;对于缺少关爱外来民工孩子,享受到城里孩子才有的辅导。他们怎么不感激这些年轻的老师呢。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未来的梦,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有义务为社会的公益献出一份力”——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 在出发前这样说到。

    这个酷暑的七月,为回报党的教育,深入五四精神,也为了民工孩子的梦带去关爱,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组织了一次为期七日的志愿支教服务。系团总支书记海鹏洋带领陈宁枝等十二名同学组成了支教队伍,来到天台开办免费家教班,辅导外来民工子女。此举得到了天成职业技术学校的支持。免费提供教学设施和住宿场地,让家教班有了现代化的教学场所。
 

 

    到达天成职技校的第二天,学生赶在天没亮之前打理好一切,为招收农民工子女进行一系列的招生宣传,尽管半信半疑,但还是有38位家长带着小朋友报名。也就是从这38名小朋友开始了倾注爱心,第二天,慕名而来,同学带同学又来有20多位。

    这使大学生们的热情高涨,十分努力的想把自己所学的倾囊而出,但是似乎光有热情还是不够的。指导老师海鹏洋知道后,特意带着奖品从家中赶了过来,他详细的了解了第一天教学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告诉学生:“日记内容不够丰富,记录的都是流水账,没有一点实际的事例。还有在教导小朋友的时候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鼓励和惩罚要并存。另外要随时记录下有意义的时刻,并且可以着手写汇编等”。队员们交流了些自己的教学经验。天成职业技术学校的汪传魁校长知道情况后,顶着中午的大太阳,亲自过来慰问志愿者,关心志愿者是否过得习惯,教学中有何困难,并提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让志愿者受益匪浅。

    支教的过程,让支教队长陈宁枝感慨万千,“和这些孩子在一起的欢笑,我想甚至比初恋更让人回味。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在海边看到一大群搁浅的鱼儿,他弯下腰,捡起一条条小鱼抛回大海,过路的人问这孩子:“鱼这么多,你一个人即使到天黑也救不完,又何必在乎解救那么少的一部分呢?”孩子从脚下捧起一条小鱼说:“这条小鱼在乎,我救下的每条小鱼都在乎……”所以,我们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可能,让每条小鱼都能回归大海。陈宁枝每天在日记中记录着心得和体会。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陈宁枝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她是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在这一个星期里,她对孩子们的爱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从一个平凡的连本科都不是的大专生,她带领着一支队伍做起不平凡的事业。用一个女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整个教室。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但爱,一直被期待着。

    尽管支教时间有限,对于这些从外地来打工的农民工子女来说说还是杯水车薪,但是,陈宁枝的信念在一直鼓舞着支教队友“我们的责任不仅仅在于着七天的支教,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当一座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人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关心这些孩子的成长” 她心里深深的明白,爱心成就教育。因此她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每一次有特殊的情况发生她总是冲在最前头。

    感人的故事,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壮举,不一定是山盟海誓的诺言,有时候,一句简短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感动着周围的世界。

    奚靖是这个班级的英语老师,他是个二十一岁的大男孩,但他就像个母亲一样细心的教导着每个孩子,无论孩子有多么的顽皮,他都会用他那最宽广的心包容他们,并耐心的教导他们。潘孝伦是班级里最顽皮的孩子,当同学们都在上课时他却一个人跑到教室外面,时不时的顶撞老师,还经常一个人跑到操场挑逗小狗。在多次请来家长后,所有的教师都放弃了这个孩子,奚靖却没有放弃他,他努力地沟通家长,尽量多可能的了解这个孩子,他很细心很有耐心的辅导着,努力模仿潘孝伦他母亲的口吻和他交谈,终于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孩子慢慢的懂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进,低年级的孩子们可以念出二十六个字母了,孩子们的活跃度也越来越高,他们慢慢的喜欢上了英语。当潘孝伦也能默写出二十六个字母时,奚靖的泪水不禁的涌了出来。潘孝伦的妈妈在最后一次接孩子放学时,很激动的对我们说“在这里的这些天,孝伦懂事了很多,多亏了你们耐心的教他,真的是太谢谢你们了”。听到这样的话,队员们最感到欣慰。

    面对农民工子女,倾注热情,百般呵护,用爱绽放了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他们都是在逆境中追求人生理想、把爱延伸的人,他们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人们看到了生命中真爱与坚强。这就是这支队伍的学生们。班上鲁睿喆小朋友的奶奶说:“你们这样的支教太有意义了,只可惜时间短了些,如果以后能把时间改为整个暑假的话那就更好了。”杨宇坤小朋友的母亲说:“原先我以为你们是本科的,后来才知道你们是专科的,不过你们教的那么好,看来你们学校把你们教的很好。”类似这样的话有很多家长同样说道,只要有爱心,大专生并不比本科学院的学生差。

    林芳旭是一个人有自己的信念,并且会为自己的信念偏执到底,那是林芳旭老师的最后一节课,因为要和同学们分离,林芳旭难免会有不舍。为了给孩子留些纪念,当天早上,陈宁枝陪着她到市区去给孩子们买礼物,谁料她在回来途中中暑了,把她送回来时看她脸色还很苍白,试问她是否要去医院,但她摇了摇头说“没事的,休息下就好了,下午还有课呢,得上完”,为了给孩子上往最后一堂课,挺着中暑的身体,喝了一瓶正气水后,依然坚持来到教室。

    在这支队伍里,每个老师都是特别的,他们的性格都不相像,但他们都一样,一样的关心孩子,一样的是这个班级的老师。

    董斯伟是一个严肃对待知识的老师,他的课确实能让孩子们学的很多,他不是很会笑,但在他的课上从不缺乏笑容,生动的语言和幽默的语言技巧配上他那不会笑的表情,他上的每节课似乎都包含着魔力,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也是个细心的人,如果有一个孩子受伤了,那么第一个拿着药膏站在那个孩子面前的一定是他。他是大家敬佩的学长,成熟冷静的性格下有着热情的心。

    在这七月的酷暑里,支教志愿者的热情远远高于天气的炎热,充分彰显着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他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问心无愧”。

    回学校的那天,有些孩子依然早早的到了学校,手里捧着精心为老师准备的礼物,拥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不停地问道:“老师,你们还会回来吗?”陈宁枝湿润的双眸,温柔的看着孩子们:“有你们在,我们一定会回来的”就这样,她代表着整支队伍向孩子们许下了她的诺言。

    这个社会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队伍,为了孩子而去努力,他们:陈宁枝,董斯伟,曾庆钟,奚靖,林芳旭,陈灵辉,胡滕一,……,并不特殊。是他们,把阳光播撒到缺少社会关注的角落,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