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晓明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3日 第 03 版)
连日来,参加“走读中国——中外记者新疆采风”活动的记者走进当地多家企业采访。
5月10日,记者们来到和田县新疆昆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占地500亩,共有5个生产车间,产品主要有食用香菇、香菇酱、生物有机肥等。
车间里,机器隆隆作响。公司董事长李瑞琴介绍,和田地区林果业较为发达,当地的气候、水土条件适合香菇生长,每年修剪下来的果树枝可以变废为宝,成为香菇生产的袋料。去年公司已建成投产1500座种菇大棚,可年产1亿根香菇菌棒、5000万瓶香菇酱、20万吨有机肥。
记者们走进种菇大棚。几名工人正在观察香菇长势和香菇菌棒情况,采摘新鲜香菇。“这里生产的香菇可以生吃。”李瑞琴采了一只请记者品尝。古巴拉美通讯社摄像记者罗帅一边品尝,一边点头:“味道不错。”俄罗斯全国广播电视公司记者亚历山大拍摄着新鲜香菇的特写画面,也记录了大家品尝的镜头。
22岁的小伙子帕尔哈提·亚森正熟练地采摘香菇。“我家就在附近,离工厂4公里左右。高中毕业后,我就来到公司上班,现在每个月有3700元左右的收入。”帕尔哈提·亚森回答着记者的提问。
“这份工作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记者问道。
“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给家里买了冰箱、摩托车,还帮父母添置了一台农用拖拉机。”帕尔哈提·亚森回答。
11日,记者们来到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吾克萨克村服装厂。这家小型服装厂让村民们既能就业增收,又能就近照顾家庭。车间里,30名工人正在一排排缝纫机前熟练地作业。
“有人说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现象,你怎么看这样的说法?”荷兰广播电视协会记者邓达斯问服装厂负责人阿伊吐尔逊·吾斯曼。
“这种说法完全是谎言。从2018年工厂投产起,我们大多数人就在这里上班。如果是被强迫的,怎么可能会在这里工作这么长时间呢?你们可以和工人们好好聊聊,了解一下我们真实的情况。”阿伊吐尔逊·吾斯曼回答。
古巴拉美通讯社记者伊拉姆西来到一名女工旁边,询问她的相关情况。这位女工名叫吐尔克孜,今年33岁,月工资有2000元左右。丈夫做小生意,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我以前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现在职业技能提高了,家里生活也好了,可以给3个孩子买更多漂亮的衣服。”
12日,记者们来到喀什市浩罕乡库恰贝西村村民买买提·吐尔孙买苏提家中做客。买买提·吐尔孙买苏提从20年前的小茶棚做起,如今经营着一个农家乐。
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米勒感慨地说:“通过这几天的采访,我感受到当地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等方面付出的努力,新疆民众的生活改善有目共睹。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非常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