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气候逐渐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不断迈出新步伐。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与世界同行
鞠立新
|
安徽省近年来积极推进风光、农光和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图为天长市高邮湖畔正在运行中的光伏发电站发电设备。
宋卫星摄(人民视觉)
|
|
希望
据百度
|
|
山东省青岛市环保志愿者与夏庄小学的孩子们参观鸟类标本,放飞救护的重点保护猛禽红隼,清理白沙河堤岸垃圾,用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王海滨摄(人民视觉)
|
|
江苏连云港市第一条1吉瓦2亿片高效黑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正式投产。该项目采用全自动数字化绿色工厂等先进理念,实现了高效能电池片的规模化生产。图为工人在查看高效黑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运行情况。
耿玉和摄(人民视觉)
|
|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修复一期全长7.5公里的甸溪河生态环境后,沿河两旁水清草绿,荷花芬芳,周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普佳勇摄(人民视觉)
|
推动自然解决之道
在近期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中国和新西兰受邀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共同牵头方,努力推动该领域形成一揽子成果。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共同牵头国,中国积极推动各方系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倡导依靠自然的力量应对气候风险,构筑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韧性社会。
依靠自然的力量应对气候风险,中国在这方面已有许多尝试,总结出宝贵的经验。
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介绍,中国在国内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和草原、农业、海洋、水资源等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划定生态红线,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总量,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加强资源保护及灾害防控,协同推进增加碳汇;农业方面,化肥用量提前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生物质能源快速发展;海洋方面,开展海平面监测评估、蓝色碳汇研究及试点、海洋生态修复等工作;水资源方面,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
培育青少年的力量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应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倡导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重视、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少年在生态环保和气候行动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小孩能做什么呢?节约用电、用水、用纸、垃圾分类等对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都有作用。”日前,中科院院士杜祥琬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强调。
来自浙江省余姚市东风小学五年级的方涵同学曾代表“中国环保小卫士”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全球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她用一件件事例叙述了自己跟同学们20年来所做的节能环保的事情。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布朗博士对方涵说:“你的演讲让我们了解到中国的环保,也感受到了中国孩子们的力量。”
2019年9月27日,笔者在深圳应对气候变化科普进校园讲座的百花小学大讲堂上,发现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十分流畅。李彤校长介绍,这得益于学校把环保教育纳入常态化课程中。姚煜老师说,她还经常组织师生们做一些有趣的环保实践活动,例如用果皮制作酵素等手工课,此类课程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同学们试着用自己制作的酵素清洁灶台和油烟机,去油污效果显著,还不污染环境。
深圳市标新科普研究院理事长长、航都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素平告诉笔者,他们公司于2017年开展的“青锋少年”项目就是为青少年普及气候变化科普知识,引导他们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智慧。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郭劲锋介绍,“青锋少年”活动的一个部分是气候影视作品创作及教师培训和学生创作,其中,小短片《父亲的胡杨树》生动讲述了一位81岁的爷爷为了抢救胡杨树,先后挖了11口井。他说:“我肯定会死,但没关系,能多活一棵树都是好的。”《禁渔之后》讲述了深圳湾在禁渔之后生态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与反思人与海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青少年拍摄的影片打开了一扇窗,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普通民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据统计,2018年,在全国各类环保教育进课堂、青年环保文化节、环保公益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中,参与的青少年超过5000万人次。1999年至2018年底,保护母亲河行动、建设绿化工程活动中,吸引青少年参与共计6亿人次。其中,通过国际项目合作,在全国各地共植树9832万多株,2万外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并参与植树活动。
减少碳排放有成效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养护森林增加碳汇、发展碳市场等举措,努力实现“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的自主贡献目标。
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9年8月,辽宁鞍山供热集团在企业内部进行了环保领域的“冬病夏治”。供热集团董事长左俊杰告诉笔者,由于城市扩张,今年冬天他们的供热任务要达到近8000万平方米,同时,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环保技术的升级、改造马虎不得。左俊杰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多位专家,为企业环保技术改造出谋划策。
像鞍山的企业一样,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各地对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家已发布728项国家推荐工业节能技术装备,研究制定715项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截至2019年6月,全国建设800家绿色工厂、79家绿色园区和4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16年至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13%,实现节能量约4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0亿吨。
截至2018年底,全国碳排放强度下降,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6亿立方米。2016-2018年,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1.35%,节约能源约5.4亿吨标准煤,为落实“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和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奠定坚实基础。
延伸阅读:
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各国政府都在制定相关政策,采取行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为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勇挑重担,不仅在国内积极采取措施,在全球范围内也主动寻求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减缓气候变化。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等方面采取一系列行动,取得较好效果。化石能源的燃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所以目前主要针对能源领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电煤长期以来占煤炭消费量的50%左右,电力行业减排潜力巨大,故中国政府首先将电力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此外,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今,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凸显。
适应气候变化。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其战略目标期到2020年,包括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森林防护、强化灾害预防等措施。农业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故《战略》提出了新的农业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水资源领域,国家出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等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节水型社会。陆地生态系统领域,从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几个角度出发,颁布了相关政策。海洋生态系统方面,加强海洋生态的修复工作。此外,全球适应委员会由荷兰发起并于2018年10月成立,目前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国家作为联合发起国,由34位在全球拥有重要影响力和广泛声誉的人士担任委员。
体制建设。2018年4月,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能由国家发改委划转至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为能有效开展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各省市以及全国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MRV(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体系,为碳市场的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中国政府正加速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用市场机制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李 彦 杨小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0月29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