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商务部针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关于301调查的声明》的声明
美方对华指责站不住脚
本报记者 王 珂 齐志明 邱超奕
针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7月10日发表的《关于301调查的声明》,中国商务部12日发表声明。“正如声明中指出,美方污蔑中方在经贸往来中实行不公平做法,占了便宜,是歪曲事实、站不住脚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崔凡说。
“中美贸易不平衡”主因不在中国
“美方称对华存在大量贸易逆差,其实这个数字是被高估了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说,由中国和美国两国政府机构专家组成的统计工作组多次就中美贸易统计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工作组的测算结果,美国官方统计的对华贸易逆差每年都被高估了20%左右。美国政府引用的贸易数据只包括货物贸易,并没有反映服务贸易。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是逆差,但在对中国的服务贸易方面却是顺差。
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也不在中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贸易竞争力从根本上说是产业竞争力,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是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不足。美国高新科技行业有竞争力,但在这个领域,美国是限制出口的,尤其是限制对中国出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孝松认为,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低储蓄、高消费,本国生产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需要进口大量消费品。贸易逆差实质上是美国利用别国剩余储蓄,来维持超出自身生产能力的消费水平。美国与100多个国家之间都存在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和利益逆差是两码事。”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全球价值链中,贸易顺差反映在中国,但利益顺差在美国,总体上双方互利共赢。据中方统计,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57%来自外资企业,59%来自加工贸易。中国从加工贸易中只赚取少量加工费,而美国从设计、零部件供应、营销等环节获利巨丰。
所谓“盗窃知识产权”无异于信口雌黄
“美国指责中方盗窃知识产权的说法无异于信口雌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春田说,美方不顾中国实际情况和多年来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努力,以“莫须有”的方式指责中国侵害美国的知识产权,不负责任。
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整体状况实现了“质”的转变。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日臻完善,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不断修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中国仅花了3年多的时间就建立了3个知识产权法院和15个知识产权法庭,有效提高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司法水平。还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显著提高了全民知识产权意识。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超过130万件,高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之和。
“这些都是最靠谱的措施,也更基础、更根本和更具持久效力,其目的旨在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政府那样在保护知识产权上付出如此大的努力,其效果之显著有目共睹。我敢保证,美国知识产权界的同仁认同我的意见。”刘春田说。
“强制技术转让”说法莫须有
“美方指责中国‘强制技术转让’是毫无事实根据的,中国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外国企业必须转让它的技术给中国合作伙伴,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做出这样的要求。”王孝松说。中国在特定领域保留的合资要求是符合世贸规则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而且中国还在不断扩大投资市场开放。
“市场准入与强制技术转让是截然不同的问题。”刘春田说,美国指责中国的合资合作要求、股比限制和行政审批程序,实质是针对中国的市场准入制度,与强制技术转让无关。美方这样做明显是混淆概念。事实上,世贸组织成员有权对市场准入做出保留,这些保留体现在成员的入世承诺中,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数成员的普遍做法。“美方指责脱离了实际情况,脱离了国际规则体系的标准,有任性之虞。”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市场经济最看重契约精神,中美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让,完全遵循公平、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是双赢之举。
“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政策是公开透明的
崔凡说,“中国制造2025”是本着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提出来的,“中国制造2025”的倡议是公开透明的,目的是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一些战略指引和信息指导,也是非歧视的,不仅仅中国企业可以参加,外国企业也可以参加,也欢迎美资企业参加“中国制造2025”计划。
“中国制造2025”在出台过程中,中国根据入世承诺和履行合规的职责,进行了严格的合规审查。“中国制造2025”符合在世贸框架下的义务。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说,美对华301调查报告对“中国制造2025”横加指责,并把制裁火力对准“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航空航天、汽车、化工和信息产业,其理由是中国产业政策存在市场准入歧视。这是美国政府基于错误事实做出的错误判断。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从本质上看,“中国制造2025”与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并没有什么区别。“中国政府多次公开表示,以开放心态、创造开放环境来推进‘中国制造2025’,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不存在限制性、歧视性和排他性内容。”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13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