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海归创业:梦想激荡正当时

2018-03-19 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海归创业:梦想激荡正当时

  图为3月1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苏权科、邓中翰在“委员通道”接受采访。
  新华社记者 申 宏摄

  图为刚从英国赫尔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研究生毕业回国的“海归”毛浩夫(右四),在井冈山茨坪革命旧址群的教学点与参加红色培训的学员交流。
  新华社记者 申 宏摄

  图为8名在美国打拼的哈佛博士后先后回到安徽合肥的“科学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崭新的平台上挑战前沿科研领域(2017年8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5年多来,中国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各地引才项目竞相发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潮正澎湃而至。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达58.48%。
 
  开放和强大的中国,正鼓励和吸引着优秀的海外留学人才归国实现梦想。海归如何在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这一话题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拥抱中国机遇
 
  “总书记好,我是一名海归创业者。”
 
  “你从哪回来?”
 
  “从美国,亚特兰大附近。”
 
  3月7日,广东代表团袁玉宇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回国创业经历。
 
  “10年前回国,很多人不理解。当时国内的高端植入医疗器械领域几乎全被进口产品垄断,我希望学成报国,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人生理想。”袁玉宇说。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表示。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千人计划”“人才签证”“留学生创业”……不拘一格招才引智,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立忠代表,10年前回国创业。此前他曾任美国核酸试剂公司核心研发小组首席科学家。因在分子诊断和基因检测方面的突出业绩,他入选了“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回国创业就是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戴立忠说,他的母亲是一名基层医生,从小就教育他将来一定要为国家做贡献。他认为,国内的资金条件、商务和政务环境、市场潜力都已具备,自身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创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和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对海外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拥抱“中国机遇”,投身“中国梦”,成为众多海外人才的共同选择。
 
  四川省侨联主席刘以勤委员说,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目前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着包括华侨华人在内的全世界目光。近年来,受过良好教育、掌握先进技术、国际视野开阔的侨界高层次人才、新侨人士回国投资创业不断增多,中国业已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施展才华抱负
 
  “作为‘海归’,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对外开放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对中国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积累科技创新经验,帮助巨大。”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代表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对人才的高度重视,给了我们发展的信心。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科技创造力实实在在地转化成生产力,带领企业走向世界。
 
  如今,中国留学生已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是全新的国际化人才群体。通过抓住祖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庞大市场为归国人才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他们创办的环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领域公司,在中国大地上快速成长。与此同时,海归科学家作为知识技术转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渐成为中国学术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高新技术应用的推动者、推动中国创业发展的领跑者。他们促进基础科研水平大幅提升、助推科技创新创业大潮、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国际交流和对外开放、撬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戴立忠说,10年创业历程,让他感受到国内商业诚信、行业标准的健全。以前,国内分子诊断产品没有内标——它相当于用电中的“保险丝”,用于防止人为操作误差。2010年,他的团队研发出带有内标的产品,并成为国家标准的引领者。
 
  3月15日,在本次全国政协会议的最后一场“委员通道”上,出现了好几位海归委员的身影。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委员20多年前回国创业。“当时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因为爱国所以回来了?我说,我当然爱国,但首先我觉得中国有机会,我能够施展我的才华和抱负,所以我回来了。”李彦宏说。在“委员通道”上他表示,3到5年,在完全开放道路上能够替代司机的无人驾驶车辆能够出现。未来20到50年,中国经济成长重要推动力之一就是人工智能。
 
  “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委员也是一名海归。1999年,为了祖国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邓中翰放弃了在美国的成功事业和优裕生活,应邀回国,在北京中关村组建公司,启动“星光中国芯工程”,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第一个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工作。
 
  邓中翰曾说,“我的中国梦就是‘中国芯’。”他在“委员通道”上表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芯片产业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今后要在成熟的技术路线上追赶国际巨头,要在市场旺盛的一些新兴领域争取弯道超车,还要换道超车,打造新模式和新产业链,在前沿领域领跑。
 
  全面引才聚才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是上世纪80年代的公派留学生。1987年底,白春礼结束在美国的留学返回中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他说。
 
  在白春礼看来,“人才计划不是拔苗助长,也不能‘请来女婿气走儿子’。”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径和良性循环。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刘以勤表示,要加强服务创新创业的载体建设,注重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创业资本和产业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有效金融保障,为创新创业者成长提供全流程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在海外引才工作方面,刘以勤建议,充分发挥侨联涉外性特点和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侨界青年委员会等涉侨工作平台以及“创业中华”等侨联品牌活动,加强与海外侨界高层次人才、新侨人士的联络联谊,宣传中国创新创业环境和优惠政策,引导其回国发展。
 
  “中国人的健康问题终究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民族医药产业要用创新速度换取发展空间,打破进口垄断,让老百姓用得起本土医疗产品。”戴立忠呼吁,加大对民族医疗产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让更多海外归国留学人员拥有发展平台。同时要理顺创新产品和终端客户之间的链条,在审批、定价、进入医保目录等方面完善体制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小川认为,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做好科研团队和个人的科研成果转化保障,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激励。发挥企业作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通过释放人才红利、吸纳创新资源,积极促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的良好环境。
 
 
本报记者 叶晓楠 彭训文 刘 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3月19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