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空心”,靠谁来填(点评)
李泓冰
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持续久矣。农村的物质生活渐渐丰盈,但是,随着精壮劳力大量涌向城市,孩子也跟着父母寻觅城市教育,或随着撤并的村校远赴县乡住读,乡村的静默与空旷,使得困窘中国经年的“三农”问题久拖难决。不管是在乡里的农民,还是走出乡村的工人,他们看得到现代化的衣香鬓影,却看不到严谨规范、科学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这足以消解改革成果、国家福利和政府善意,足以瓦解制度与政策红利,更足以摧毁数千年来安放礼义廉耻的淳厚民风。
这样的忧困,如何化解?
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张昱们令人眼前一亮。年轻而有现代意识和技术操作能力的他们,是注入空心乡村的一股清新的活水。他们会让被遮蔽的乡村真相走进公众视野;他们会深入最基层最细部的国情来滋养自己的成长;他们也将消除乡村治理的盲点,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农村经济市场化,为农村带去勃勃生机。
张昱的故事告诉我们,体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将社会治理的过程服务于人的全面成长,通过努力,不但能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社会共治,更能实现她的人生价值。
希望有更完善的制度,鼓励更多的张昱奔向乡村,不但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更要让他们拥有足以自豪且让同龄人艳羡的成就感。唯其如此,“大学生村官计划”方能走向可持续。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0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