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拍照再施救”,或不失为走出“扶不扶”困局的智慧之举
郑州一名老人不慎倒地,头上和脸上流血,现场多名市民站在老人旁边,拿起手机拍照后,老人被扶起。
近年来,“扶不扶”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和让人颇为纠结的沉重话题。“先拍照再施救”,或不失为走出“扶不扶”困局的智慧之举。
老人跌倒了,上前扶一把,原本属人类受同情弱者怜悯本能驱使的举手之劳,如今却成了需要思虑再三的一道难题,甚至极有可能酿成出力不讨好、救人反被讹的风险之事。究其原因,也许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咎于人们的冷漠与无情,社会成员之间缺乏基本信任才是问题根本症结所在。先拍照再施救的行为初衷,就是为了获得“证据”、规避“风险”,为构建人际间的信任关系,奠定“眼见为实”、“立此存照”的事实基础。
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德良知同理,趋利避害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本能。尽管与不假思索和毫不犹豫的急公好义相比,“先拍照再施救”的确不无谨防被讹的心理隔膜痕迹,但何尝不是出于自我保护本能的人之常情?较之于爱心泯灭的“不想扶”和心存疑虑的“不敢扶”,“先拍照再施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不是惧怕于好心遭恶报而畏缩不前的消极观望,而是主动规避风险的积极搀扶。其程序的可理解和结果的正能量值得肯定。
“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春晚小品《扶不扶》的落幕结语,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解困“扶不扶”需要人心向善的道德治本,但更需要从我做起的点滴积累。相信由“先拍照再施救”智慧式救人多多益善的量变累积,迟早会带来最终走出“扶不扶”迷局的质变飞跃。 (张玉胜)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