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经济 >

实干铺就标兵路

2014-01-07 09: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
    ——记湖北省“优秀公务员”、“知识型职工”标兵、优秀军转干部郭会兵
 

 
    新年伊始,湖北省农业厅传来喜讯——郭会兵荣获“湖北省知识型职工标兵”荣誉称号。1月2日上午,他作为部分基层干部和有关部门代表之一,参加了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武汉主持召开的群众路线教育座谈会。这位从空军部队转业不到8年的军官,如今,已成为湖北省农业系统知识型职工的一面旗帜,他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一股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正能量。
 
    几年来,郭会兵先后摘取“湖北省直机关第二届干部职工技能大赛”处级干部组“桂冠”,荣立个人三等功;被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省农业厅党组作出决定,号召全厅干部职工向他学习。2013年,他作为湖北省直机关唯一的代表入选第五届湖北省“创争”活动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名单,并被评选为“知识型职工标兵”。
 
    能吃苦,能战斗;空军部队“飞”来精英
 
    郭会兵,1984年考入空军飞行学院,2006年从空军某部团职岗位转业到湖北省农业厅工作,现为省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转业以来,他始终保持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学习踏实,工作务实,作风朴实。
 
    无论是现代农业技术,还是党务知识、群团活动技能,郭会兵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有时间就学,不懂就问。向书本学习,向同事们学习,向实践学习。日积月累,使他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同事们风趣地说,他伏在案前是“作家”,站在讲台上是“演说家”,走上舞台是“艺术家”,下到田间是“专家”。
 
    郭会兵转业后曾任省农业厅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他说:“党务工作是神圣的事业,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虚功’可以做实。”
 
    他善于把握时代潮流,研究工作对象的特点,找准党务与业务的结合点,在创新活动载体上找亮点求突破,收到事半功倍效果。他每年记写4万余字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近年先后有20多篇经验材料、学习心得和论文被上级转发或公开发表。
 
    2010-2011年他连续两年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工作者”,厅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连续两年荣获厅“特别贡献奖”;2011-2012年他连续两年被省农业厅党组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学以增智,推进工作。他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在破解瓶颈制约中推进创新实践。2012年,他大胆提出了“体验式学习、开放式学习、抽签式学习、检验式学习”等全新的学习形式,通过组织青年干部到农户家体验生活,形成了创新成果《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形式多样性创新实践》,荣获省农业厅工作创新项目评比第一名。他建议将绩效考核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引起了省纪委调研组的高度重视,并被省委组织部采纳。
 
    踏石留印,抓铁留痕;一股拼搏劲儿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每一名公务人员应遵从的信条。郭会兵常用“踏石留印,抓铁留痕”来激励自己,力争把每项工作做细做实,精益求精,争创一流。
 
    他转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在省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09年全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他注重结合湖北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扎实推进工作落实,被农业部表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先进个人”。
 
    2010年初,调到省厅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工作后,甘当老黄牛,默默奉献,奏响了建党工作的华彩乐章。省农业厅连续三届荣获“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最佳文明单位”荣誉;2012年,厅直属机关党委被省委评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并作为省直机关唯一的“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受到中组部通报表彰。
 
    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郭会兵从不计较名利得失,关键时刻抢在先,重活累活抢着干。常常是一份调研报告还没脱稿,另一份经验材料又落到肩头。 
 
    无论是负责厅党组中心组和直属机关党委秘书工作,还是负责全厅政治理论学习、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主题实践活动,他都是精心组织,奋勇争先。2011年,他积极参加厅治庸问责工作专班,精心组织“万份问卷”问计基层、“万人评窗口”活动,为湖北现代农业发展集思广义。并利用课余时间编印了“棉花奶奶”李文英先进事迹读本——《情系三农霞满天》,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他被厅党组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省农业厅被省委评为“治庸问责工作先进单位”。
 
    2013年6月,到省厅科技教育处工作后,厅党组成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专班,他是专班的“顶梁柱”,在吃透上情、了解下情的基础上,认真谋划本厅实践活动。从活动策划、文书起草,到活动组织实施,他都是主动担当,事事有着落,件件有成效。王国生省长到该厅检查调研时,对活动开展情况予以充分肯定。
 
    纾民困,解民忧;一腔为民情
 
    他常说:“作为农业工作者,只有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把农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才能真正成为农民的贴心人。”
 
    2011年他到仙桃市郭河镇印湾村参加“三万”活动,农民对干部入户调查比较反感,他感到很蹊跷。晚饭后,又散步来到姓印的农户家,和群众促膝谈心、拉家常。他的真诚打动了这位农民,农民群众敞开心扉,困扰该村的关键性问题是畜禽养殖污染。
 
    改革开放之初,鼓励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因蛋鸡养殖比种田收入高,所以发展迅猛。仅印湾一个村,养殖规模就达到100万只。养殖户排放大量粪水污染了全村的沟渠、河道。20多年的积累,使自然环境不堪重负。村干部望而生畏,束手无策。
 
    如何妥善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成为“三万”工作队首要的任务。他建议队员们集思广义,积极协调争取环保项目资金100多万元,为该村建起了污水处理厂,缓解了生活水渠的污染问题。
 
    针对湖北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队伍不稳等困境,他深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调研,了解基层农技人员的疾苦。他说:“农民增收的出路在农业科技,再多的科技创新,再好的技术集成,如果没有乡镇农技人员辛勤的付出,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断层。”在湖北省党政干部华中师范大学培训学院学习期间,他就健全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等课题,进行了思考与研究,撰写的论文《在改进作风中提升乡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深受学院领导好评。
 
    印湾村蛋鸡养殖污染的案例,使他对环境治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调研他了解到,全省养殖污染治理还存在着技术瓶颈,主要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本高、消解时间长,无法满足养殖生产需要。如何减轻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成为他的心病。他利用节假日深入省内外大型生物有机肥厂进行调研,探索畜禽粪便再生利用技术。他自费买来土壤肥料及微生物专业课本潜心研读,先后向中国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有关专家求教。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他主持攻关的《湖北省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高效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研究》等课题,以全新的工艺设计和高效的发酵技术博得行内专家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