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项链姐”遇上“瓜子哥”(民生观)
朱 磊
公共秩序,庇护的是大家,维护也要靠大家。文明氛围需要规则“群体意识”
近期,互联网上流传着两段视频,视频的主角一个叫“项链姐”,一个叫“瓜子哥”。一个对着取款机“梳妆”,不让后面排队的人取款;一个在公交车上吃瓜子,被劝阻后不依不饶。这两位的共同点是,都因为这种不文明行为挨了打。看视频后的评论,一片叫好。不少人都有碰到过这样的“姐”和“哥”的经历,积压的愤懑这次找到了宣泄渠道。
不过,咂摸过味儿,却想说一声:这个“好”,叫不得。
笔者并非要为“项链姐”和“瓜子哥”喊冤,而是感叹:打人违法,不文明啊。
有人可能会说,文明的办法不解决问题啊,讲理不听,你说咋办?
不妨说一个笔者亲历的故事。2010年,上海世博会,面对排队的长龙,一些人选择了加塞。在笔者这一队,同样有几个年轻人铆足了劲“翻山越岭”,一位看不过眼的参观者喊了一声:“别加塞”,几个人反而冲上来一把抓住衣领要报以老拳。周边的群众义愤填膺,有的拦住加塞者大声指责,有的则向周边维护秩序的管理者报告,也没打也没骂,加塞者没了脾气,换了一个地方乖乖排队去了。
“瓜子哥”视频中,笔者关注到一个细节:在“瓜子哥”长达7分钟的嘶吼声中,公交车上竟然没有一个人过来阻止,跑过来解围的司机还在前排“快开车”的催促声中,悻悻而回。
公共秩序,庇护的是大家,那么,维护的也应该是大家。文明的社会氛围需要这种规则“群体意识”。当然,从长远看,规则“群体意识”的涵养,首先需要公权力部门维护好规则,违规必究,加大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形成震慑力。
写到这里,突生一个想法,如果“项链姐”在ATM机前遇到的是“瓜子哥”,会是怎样一个情景?是喋喋不休的“瓜子哥”能够靠“什么仇,什么怨”喝退“项链姐”,还是“项链姐”能淡然地承受十几分钟的唠叨?
提出这个问题,其实只是想说明:在一个忽略规则的社会,人人都可能是“项链姐”和“瓜子哥”,最终受损的不仅仅是大众利益,耽误的还是自己的事儿;而在一个规则意识牢固、秩序井然的社会,人人才是受益者。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04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