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关注 >

民生观:兜底政策与“蝉花精神”

2014-08-11 07:44 来源:人民日报
    蒋云龙
 
  贫病交加的曙光在于,更完善的政策正在不远处尽力赶来,慈善救助的“蝉花精神”也在汇聚成海
 
     
 
  四川女孩罗丹丹得了白血病,贫寒的家境负担不起巨额的医疗费用。
 
  眼看她生命的小舟驶入了大病的泥潭,并不富裕的村人靠着捡一毛五一个的蝉花,“牙缝抠钱”凑出善款,当地政府也尽最大努力给她帮助,两股爱的清泉涓涓而来。但要托起这叶小舟,却依然力有未逮。这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穷。尽管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大量贫困人口很难负担起大病的医疗成本,他们所在地的政府财力相对有限,医保的推进程度往往落后于全国,对大病的救助标准,也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丹丹们生命的曙光在哪儿呢?
 
  更完善的政策设计正在不远处尽力赶来,政府兜底的责任并未缺席。国家卫计委的消息显示,去年儿童白血病等20个大病的新农合实际补偿比已经达到69%;明年,将力争全面推开大病保险;还将推进新农合跨省即时结算,提供大病“一站式”服务。在四川,今年就将在全省推行大病保险,支付比例不低于50%。政策的曙光,将不只照到罗丹丹一个人。
 
  同时,慈善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散发出爱与人性之光,正如罗丹丹同村村民们表现出来的“蝉花精神”:村民虽贫,仍不失慈善互助之心。他们的心意就像蝉花,看似不起眼,但是汇聚成海,也能托起搁浅的小舟。我们期盼着,社会捐款的同时,能有更多专业的大病救助慈善组织助丹丹们一臂之力。
 
  有人可能会说,媒体报道了一个治不起病的孩子,老百姓捐钱救助,固然是善事,但那些没走到聚光灯下的孩子怎么办?选择性救助有意义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救一个人就意味着一条生命的幸免,就意味着改写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媒体、民众和社会组织的每一次尽力而为,都在呼唤着爱心力量的不断汇聚。社会慈善环境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也为更完善而具有针对性的救助体系建设赢得了时间。
 
  缓解“大病致贫”,制度要尽力赶上,越快越好。同时,我们也期盼“蝉花精神”能播撒开来,有力地救助那些不幸者。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11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