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济南军区原副政委黄学禄中将
(本报记者 倪光辉)戎马一生,老将军却不愿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退休在家的12年间,遍访100多位专家学者,查阅史料上千万字,呕心沥血写就4部著述,受到中央和军委领导肯定,《千秋功业》作为以史育人的教材下发济南军区基层单位。
他生活俭朴、不为个人和子女谋私利,将全部稿费捐助给革命老区,为当地群众修成两条公路、建起3所希望小学,还有一所希望小学、一座敬老院正在建设中。
他,就是济南军区原副政委黄学禄中将(上图,袁中建摄)。
坚守信仰:党员是一辈子的身份
“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老干部有时间、有条件,也有优势挑起这副担子。”每当回忆起自己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历程,黄学禄都十分感慨。
1956年11月,出身贫苦的黄学禄一入伍即奔赴朝鲜,是最后一批撤回国内的志愿军战士,后来又参加了甘肃平叛、西藏平叛等重大军事行动。艰苦的岁月和血与火的考验,坚定了他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领导职务不是终身制,党员身份却是一辈子。是党和军队把我哺育培养起来,这种恩情一辈子不能忘。”黄学禄告诉记者。
退休这些年,他在潜心学习研究党史军史中发现,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是一座需要开掘的“富矿”,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写一部全面系统、真实准确反映我党我军光辉历程的书。
但写一部气势恢宏的民族复兴历史长卷谈何容易,历史阶段如何划分,章节观点怎么形成,史实怎样确保准确,文章如何好看耐读……这些问题,一股脑地向黄学禄涌来。
从八一军旗升起的南昌到播撒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扭转党和红军命运的遵义到革命的摇篮延安,从指挥三大战役的西柏坡到淮海古战场,黄学禄的足迹踏遍了记录党史军史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馆、纪念地,他寻求第一手资料,请教国内党史军史著名专家,寻找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黄学禄的老伴董家芝告诉记者,有时候他会为了想一个观点彻夜难眠,有时候想到一个句子,他会天不亮就爬起来,记到本上,生怕忘记。
记者在黄老的书房看到,屋子里摆满了书籍、报纸和资料。他不会用电脑打字,就一笔一画地写,光手稿就摞了一米多高。
2013年底,104万字的专著《千秋功业》终于写成出版,并得到了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等权威机构17位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千秋功业》于正史中穿插进许多故事传奇,读来既获得历史知识,又倍感轻松。
坚守责任:用另一种方法“带兵”
思想政治工作是军队工作的法宝,带了一辈子兵,退休的黄学禄,又开始了一场新的“带兵”。
担任领导职务时,黄学禄曾对部队5000名战士、1600多名基层干部、近600名团以上干部和139个连续6年未评先的连队,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作了全面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翔实准确的资料。
黄学禄认真梳理了自己的调研结果,从广大官兵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上百个问题中,筛选出“树立终身学习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情感沟通”等20个话题。黄学禄还阅读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述和刊物2000余册,在网上下载了近千万字的资料,并邀请机关同志出谋划策,最终选择把亲和力强、便于读者接受的“聊天”作为行文表述形式,决定写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
创作过程中,黄学禄到基层部队,把书稿里选用的1000多个生动事例一个个讲给官兵听,看他们接不接受。两个多月里,他进山沟、下海岛,行程6000多公里,足迹遍布鲁豫两省,先后讲了43场,听众达3万余人。每到一处,黄学禄都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并据此对书稿进行修改完善。
2004年10月,历时3年、近50万字的著作付梓,并荣获第六届解放军图书奖,受到广大政工干部的“追捧”。
坚守本色:为党守住一片阵地
“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这副山西晋城皇城相府的楹联,黄学禄非常欣赏。
作为一名退下来的高级干部,他不打牌不玩麻将,除了读书和写文章,他喜欢沿着英雄山的山间小路散散步,因为那里长眠着上千个无名革命烈士,凭吊长眠于此的革命英烈,他心里感觉很踏实。
黄学禄不爱虚名,一辈子生活节俭惯了,不喜欢迎来送往讲排场,家乡来人全部在家里安排吃住。他对子女的事很少过问,3个孩子都是普通工薪阶层。聊起这么多年粗茶淡饭的生活,黄学禄回答很简单:“守底线不仅是守晚节,更是为党守住人心阵地。人心这块阵地丢了,想夺回来就难了!”
2009年秋,许久不曾回乡的黄学禄回乡探亲。看到家乡小学危房破旧,七零八落分散在各个山沟里时,他下了决心:“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新校舍建起来。”
很快,他拿出10万元稿费,又四处筹措资金,两年之后,一座全县海拔最高、距离县城最偏远,但又最宽敞明亮的山区小学——“黄柏山希望小学”建成了,周围七里八村的130多个孩子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躲在进风漏雨的破房子里上课了。
这些年来,黄学禄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出书所得稿费悉数用在了两条致富路、4所希望小学和建农村敬老院上。
采访结束时,黄学禄对记者说:“我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想说的话都在我写的书里,书里展示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17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