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今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时特别要求我们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和论述,为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这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必然选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全球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中出现一些新趋势,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了巨大压力。一方面,全球经济格局和供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大大推动了世界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重大机遇。我们只有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
这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在要求。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新一届中央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标,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这突出表现为: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对外贸易顺差过大;高度依赖投资拉动,消费率偏低;高度依赖第二产业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高度依赖物质投入和资源消耗,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推动我国经济从速度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升级,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路径的转变、发展质量的提高。
这是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速度始终较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制约湖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这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偏重型的结构没有大的改观,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特征明显,经济外向度不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投资;能源资源匮乏与能源资源消费大省的矛盾突出;等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多管齐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发展要素组合方式以及经济运行调控方式的集合,是一个涉及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组织的有机系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运用系统思维,多管齐下。
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遵循市场规律为前提,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抓手,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首要任务,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主要内容,加快形成支撑质量型发展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向全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表明了深化改革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今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必须处理好“五大关系”、“六大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深化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加快破除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以建设“两型社会”为着力点。习近平同志提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重要论断,强调越过生态红线要终身追究责任,为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在湖北考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要提高认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些重要论述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两型社会”、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建设“两型社会”、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标,两者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这揭示了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中央对民生工作的高度关注。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这些重要论述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为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总要求,牢牢把握绿色GDP和民生GDP两个要点,着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深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力争在发展动力上取得新突破。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的是打开思想解放“总开关”、增强改革开放总动力,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以更大勇气和魄力推进改革开放,把湖北的比较优势、核心优势及潜在优势充分激活、真正用好。坚定不移地加大改革力度,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在全省上下形成以深化改革带动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积极抢抓机遇,以开放的视野承接产业转移,以开放的姿态打造市场枢纽,以开放的胸怀深化区域合作,以开放的环境聚集发展资源,使扩大内需前沿、国内市场枢纽的核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在发展模式上取得新突破。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加快推进“创新湖北”建设。我们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主体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创新驱动为主、扩大内需为主、现代产业为主的发展新格局。不断创新资源要素聚集整合的方式、方法,大力推动要素资源由零星聚集向集中汇聚转变、由企业模式向产业模式转变、由本土导向向全球导向转变,在现有基础和存量上乘以科技创新的系数,努力实现资源要素向发展能量的“核裂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变科技人才优势为现实生产力。
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力争在发展路径上取得新突破。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我们要利用好已有的物质基础、现实机遇、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工业、农业、科教、区位、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力争把湖北建设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率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形成全新的技术、全新的产业和全新的生产方式。率先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按照产城融合、以业兴城的思路,促进产业集群、城镇布局和人口分布相衔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以城镇化的推进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力争在发展质量上取得新突破。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工作时要求我们,“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湖北是生态大省,肩负着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任,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三峡库区所在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建设生态文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生态补偿、项目环评等长效机制,努力使“两型社会”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全国前列。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坚决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政策措施。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力争在发展成果共享上取得新突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统筹抓好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在改善民生上下真功、出实招。做到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不遗余力地保“底线民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真正重视群众诉求,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妥善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群众有意见能够得到表达、有怨气能够得到化解、有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最大限度地消除怨气、增加和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1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