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关注 >

人民日报:走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

2013-11-04 17:18 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怀信心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重要变化。新情况提示我们,需要在客观判断经济形势、科学分析当前经济问题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

  我国的现代化不能复制西方模式

  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对能源资源高度依赖。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启动。这一波现代化以机器大工业为支撑,包括对殖民地国家资源和市场的掠夺,造成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后,又先后兴起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二波现代化,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第三波现代化。前者在移植复制欧洲早期现代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新兴科技、智力资源和金融服务业为主要支撑;后者则主要通过引进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实现发展,并以全球市场为支撑。这两波现代化浪潮仍然没有摆脱对能源资源高度依赖的模式。

  由于传统现代化路径对能源资源的高度依赖,每有一个或一批国家实现现代化,就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增加新的压力。目前全球现代化人口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8%。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现代化国家(OECD成员国)2011年共消耗了全球51.5%的石油、47.7%的天然气、29.5%的煤炭、81.4%的核能、39.8%的水电和76.0%的其他可再生能源。

  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掀起了第四波现代化浪潮。新兴市场国家人口众多,相当于目前实现现代化国家人口的两倍多,传统的主要依靠消耗能源资源的现代化道路显然难以持续。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如何才能走通走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我国的人口相当于目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人口总和,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是家家住别墅、人人有汽车,而必须走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

  我国经济面临新挑战

  处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换挡期。当前,一些因素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的下降。比如,化解产能过剩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减少缺乏社会需求的传统产业生产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控制高污染产业同样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还有一些重要因素能够促进和支撑经济增长,特别是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消费与内需的增加、城镇化的推进都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已由之前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放缓到去年以来7%至8%的中高速增长,这一增长速度可能成为今后的常态。这样的增长速度,符合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改变多年来的经济紧运行状态,有利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因而是一个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处于转型中的阵痛期。当前,我国正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现代、集约、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变,这一过程中难免出现阵痛。目前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能严重过剩,在加大能源资源消耗的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经营困难,金融正常循环受阻、地方债务风险加大,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等,甚至可能形成经济的恶性循环。化解产能过剩,必然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较大调整。同时,我国人口红利趋于递减,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随之上升,企业生存发展更为艰难。传统的以能源资源高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增长还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形成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群众相关诉求增加的叠加效应。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只有闯过转型升级这道关口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

  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我国人口多、资源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弱。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4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近1/5,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发、雾霾天气增多,不少地区的环境容量已经逼近临界点。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都要求我国改变传统的发展路径,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可持续的现代化新路。所谓可持续的现代化,就是以健康、可持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理念,以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为主要指向,以集约节约、优质高效、清洁绿色、人本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可持续的现代化,要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与传统现代化相比,可持续的现代化新路主要新在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新在强调创新驱动,新在倡导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在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推进。走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我们从世情、国情出发,围绕“可持续”这一核心,从发展模式、空间载体、生态保障、文化支撑、社会动力、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转变,形成低耗能、高效率、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树立新的资源观,着力实现由依靠物质资源为主到依靠智力资源为主的转变。推进改革创新,化解产能过剩,大力发展能耗低、产值高、就业岗位多的现代服务业,逐步确立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可持续的空间载体。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各类生产生活要素和资源在空间上合理配置。一方面,注重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加大公共交通投入,提倡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坚持优化城镇布局与农村就地城镇化相结合,引导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逐步实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形成可持续的环境保障。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减轻环境负担,增强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方式、生活方式,避免无限制地追求物质消费。改变干部考核评价导向,不再只以GDP论英雄,注重绿色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可持续的文化支撑。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建立在文化荒漠上的现代化既不是真正的现代化,也不可持续。在可持续的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既是目标、又是支撑。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

  激发可持续的社会活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形成人的社会性集聚,而社会性集聚会带来竞争加剧,从而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和社会不稳定性增加。走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要求更加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寻找更为积极稳妥的解决办法,不断激发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

  完善可持续的体制机制。走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引导性和先导性、能够产生激励、规范与约束作用的指标体系。同时,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及各个领域诸如能源、产业、城镇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设计。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1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