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开放”当在实处着力
松 泽
政府开放,不仅是把群众请进门来参观一下,而是要在深层次上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加强与群众的深度沟通、良性互动,进而促进政府机关的作风改变,推进政府阳光办公、规范办事
“咱们这儿的老人可以组织起来互相帮扶啊”“区里高龄老人真不少,1/5都多了”“照顾老人确实需要政府多一些配套设施。”说起养老的话题,大爷大妈们都很有感触,大家争先发言,讨论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这是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开放日”里,西长安街街道的30多位居民与副区长一起模拟召开区政府常务会的场景。程序与平时的区政府常务会没有差别,只是这次的区长、副区长、各委办局一把手由居民们客串,议题是区民政局关于西城区服务养老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
政府开放,不仅是把群众请进门来参观一下,而是要在深层次上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加强与群众的深度沟通、良性互动,进而促进政府机关的作风改变,推进政府阳光办公、规范办事。无疑,把政府开放扎扎实实搞下去,是提高治理能力的一项务实之举。相反,如果做在表面上,浮在浅层次,不仅适得其反,更会沦为群众笑柄。
在国家行政体系格局中,区县及乡镇等基层政府处在神经末梢,直接与基层群众接触。既容易因一些具体服务举措获群众点赞,也容易与群众产生各种矛盾摩擦。哪里的基层政府开明、高效、廉洁,哪里就会出现政通人和的景象、事业发展的契机。作为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就要构建良好平台,使党的利民方针政策落实到位;作为服务大众的窗口,就要有阳光透明的现代理念,不仅要敞开院门更要打开心门,不仅要“欢迎做客”更要“问计若渴”。群众不仅要进得了政府的门、找得到机关的人,还要有畅通的渠道反映情况、表达诉求,更要有机会参与共治、建言献策。只有这样,基层干部才能做到耳聪目明,各项工作才会有的放矢。
近年来,个别地方基层政府不但没有提升服务群众意识,却出台“奇葩”政策,让群众难于理解无法琢磨;有的行政手段粗暴甚至出现暴力执法,带给群众身心伤害的同时也拉开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有的“怕担责任宁可不作为”,造成事业发展停滞,政府信誉下滑;还有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使群众到政府办事总是战战兢兢,不找正常渠道却被迫“找门路”,不跑规范流程而习惯“跑关系”。凡此种种,都是与阳光政府、服务政府等现代政府理念格格不入的。
口号喊得再响亮,都不如让群众在政府办事时感到心里敞亮。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打造开明开放政府,扎扎实实加强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完善机制等政府自身建设,加强政民互联互通,推进决策科学民主,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成熟与自信的体现,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倾听民意、汇聚民智,以更好服务群众。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20日 05 版)